腸易激綜合徵與腸癌在症狀表現、發病原因、診斷方式、治療方法、疾病預後等方面存在不同。
1. 症狀表現:腸易激綜合徵主要症狀為腹痛、腹脹,常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糞便可帶有黏液,但無膿血,症狀多在排便後緩解。腸癌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部腫塊、腸梗阻等症狀,便血多為暗紅色,可伴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較為持續且逐漸加重。
2. 發病原因:腸易激綜合徵病因尚不明確,通常認為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腸癌主要由遺傳因素、飲食習慣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腸道慢性炎症、息肉等因素引發。
3. 診斷方式:腸易激綜合徵診斷主要依據症狀特點、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需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大便常規等、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聲、CT 等及胃腸鏡檢查排除腸道腫瘤等疾病。腸癌診斷依靠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活檢明確腫瘤類型、分期,還需結合影像學檢查評估病情。
4. 治療方法:腸易激綜合徵以對症治療為主,如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胃腸動力、緩解腹痛等,同時注重心理調節。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據病情輔以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
5. 疾病預後:腸易激綜合徵一般不影響壽命,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適當治療,症狀可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症狀反復。腸癌預後與腫瘤分期、病理類型等有關,早期腸癌經積極治療預後較好,晚期預後較差。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適度運動,保持良好心態。若出現腸道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病因,遵醫囑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