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輸血治療、脾切除、造血乾細胞移植等。
1. 一般治療: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減少機體耗氧量,防止加重貧血症狀。同時要加強營養,多攝入富含鐵、維生素 B12 和葉酸的食物,如肉類、蛋類、綠葉蔬菜等,為機體造血提供充足原料。積極預防感染,因感染可能誘發溶血加重病情,注意個人衛生,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
2. 藥物治療:遵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片,可抑制免疫反應,減少紅細胞的破壞,適用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遵醫囑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膠囊,能調節免疫系統,降低免疫細胞對紅細胞的攻擊。遵醫囑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注射液,可促進骨髓造血乾細胞向紅細胞分化,增加紅細胞生成,改善貧血狀況。
3. 輸血治療:對於嚴重貧血或出現急性溶血危象的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能迅速改善貧血症狀,提高血紅蛋白水平,緩解組織缺氧。但輸血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如過敏、發熱、溶血反應等,所以要嚴格掌握輸血指徵,選擇合適的血液製品,密切觀察輸血過程中的反應。
4. 脾切除:脾臟是破壞紅細胞的主要場所,對於某些因紅細胞膜異常或抗體介導的慢性溶血性貧血,切除脾臟後可減少紅細胞的破壞,從而緩解貧血症狀。不過脾切除後機體免疫力會有所下降,容易發生感染等併發症,需做好術後護理和預防感染措施。
5. 造血乾細胞移植:對於一些難治性或遺傳性慢性溶血性貧血,造血乾細胞移植可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統。通過移植健康的造血乾細胞,替代患者自身有缺陷的造血乾細胞,從根本上糾正造血異常,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但該方法存在一定風險,如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日常要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波動。定期復查血常規等指標,瞭解病情變化。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注意觀察自身症狀,如出現乏力、頭暈加重等異常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