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治療則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多種手段。
一、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
1. 臨床表現:多關節對稱性腫脹、疼痛,尤其以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常見,常伴有晨僵,且晨僵時間多超過1小時。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關節畸形,如天鵝頸樣、紐扣花樣畸形等。還可能有全身症狀,如低熱、乏力、體重下降等。
2. 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等自身抗體可呈陽性,血沈、C反應蛋白等炎症指標常升高。
3. 影像學檢查:X線早期可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增寬,後期可出現關節面骨質侵蝕、破壞等表現;磁共振成像MRI和超聲檢查能更早期發現關節滑膜、軟骨及周圍軟組織的病變。
2.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1. 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等,可減輕關節疼痛、腫脹;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能延緩病情進展;生物制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對病情較重或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較好療效;糖皮質激素,在病情活動期可短期使用以快速控制炎症。
2. 手術治療:對於晚期關節畸形嚴重、功能障礙明顯的患者,可考慮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治療,以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關節過度勞累和損傷。注意關節保暖,防止受寒受潮。按醫囑規律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以便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並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