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與早搏在發病機制、症狀表現、心電圖特徵、對心臟影響、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發病機制:房顫是心房肌快速而無序的顫動,由多種因素導致心房電活動紊亂引發;早搏是心臟異位起搏點提前發出衝動引起的心臟提前搏動,可因心臟疾病、藥物、電解質紊亂等誘發。
2. 症狀表現:房顫發作時患者常有心慌、胸悶、氣短、乏力等,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胸痛,部分患者還可能有頭暈、黑矇甚至暈厥;早搏症狀相對較輕,部分人可無明顯症狀,有症狀者多表現為心悸、心跳漏跳感。
3. 心電圖特徵:房顫心電圖表現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間距不一的f波,RR間期絕對不等;早搏在心電圖上可見提前出現的異位搏動,根據早搏起源部位不同,QRS波群形態也有差異。
4. 對心臟影響:房顫持續發作可導致心房擴大、心功能下降,長期存在還易形成血栓,增加腦栓塞等風險;偶爾發生的早搏一般對心臟功能影響較小,頻繁發作的早搏可能影響心臟泵血功能。
5. 治療方法:房顫治療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復並維持竇性心律、預防血栓栓塞等,常用藥物有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等,必要時可進行射頻消融術;早搏治療主要是去除誘因,症狀明顯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如普羅帕酮等。
房顫與早搏患者日常都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戒煙限酒,控制基礎疾病。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