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藥物使用後需從症狀變化、生命體徵、實驗室檢查、藥物不良反應、影像學檢查等方面監測。
1. 症狀變化:密切關注發熱、咳嗽、乏力、咽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是否減輕或加重,如發熱患者用藥後體溫是否逐漸下降至正常範圍,咳嗽頻率及嚴重程度有無改變,乏力感是否緩解等,以此判斷藥物對症狀的改善效果。
2. 生命體徵:定時測量體溫、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徵,確保其處於正常穩定狀態。若生命體徵出現異常波動,如持續高熱、血壓異常升高或降低、心率過快或過慢等,可能提示病情變化或藥物不良反應。
3. 實驗室檢查:定期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血常規可反映白細胞、淋巴細胞等計數變化,瞭解機體炎症狀態;肝腎功能檢查有助於判斷藥物是否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凝血功能檢查可監測有無凝血異常情況。
4. 藥物不良反應:留意是否出現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如皮疹、瘙癢、惡心、嘔吐、腹瀉等。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評估嚴重程度,並根據情況調整用藥。
5. 影像學檢查:必要時進行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觀察肺部病變的吸收、好轉情況,明確藥物對肺部炎症的治療效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藥物使用後的監測至關重要,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要求定期進行各項監測。日常要多休息、保證營養均衡攝入,增強身體抵抗力。若在監測過程中發現異常,務必及時與醫生溝通,以便調整治療方案,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