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身體發熱不發燒可能由測量誤差、病情初期、個體差異、無症狀感染、其他因素等情況導致。
1. 測量誤差:測量體溫的方式不正確、測量時間不足、體溫計故障等都可能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未能真實反映實際體溫情況,從而出現感覺發熱但測量顯示不發燒的現象。比如使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體溫時,若沒有夾緊、測量時間少於 5 分鐘,都可能使測量值偏低。
2. 病情初期: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初期,病毒剛侵入人體,免疫系統開始啓動防禦,但還未引起明顯的體溫調節中樞變化,此時可能僅感覺身體發熱,而體溫尚未升高到發燒的程度,隨著病情進展,體溫可能逐漸上升。
3. 個體差異:不同人的身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存在差異。有些人免疫系統較為敏感,感染後身體反應強烈,容易出現發燒症狀;而另一些人免疫系統相對不敏感,或者自身基礎體溫較低,感染後即使身體有炎症反應,也可能不出現明顯的體溫升高,僅表現為發熱感。
4. 無症狀感染:部分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包括發熱、咳嗽等典型表現,不過身體可能會有發熱的自我感覺。這類無症狀感染者雖然沒有外在症狀,但同樣具有傳染性。
5. 其他因素:身體發熱不發燒也可能並非完全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可能同時合併有其他疾病,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會影響體溫調節,導致自覺發熱但體溫正常;或者環境溫度過高、穿著過厚等外界因素,也可能讓人感覺身體發熱。
若出現身體發熱但不發燒的情況,應多次正確測量體溫,密切觀察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如咳嗽、乏力、呼吸困難等。同時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適當多飲水,維持身體水分平衡。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加重,需及時就醫,以便明確原因並採取相應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