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典型症狀、血常規檢查、血清學檢查、病毒核酸檢測等。
1.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14天內有在登革熱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當地有登革熱疫情發生,存在被伊蚊叮咬的可能,這為診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提示感染登革熱病毒的風險。
2. 典型症狀:起病急驟,高熱可達39℃以上,部分患者伴有頭痛、眼眶痛、肌肉和關節痛等三痛症狀,還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同時可伴有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瘀點瘀斑等出血傾向,以及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3.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計數也可降低,部分患者血紅蛋白下降,這些血液指標的變化有助於輔助診斷登革熱。
4. 血清學檢查: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IgM和IgG抗體,若IgM抗體陽性,對登革熱近期感染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IgG抗體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於診斷。
5. 病毒核酸檢測:通過RT-PCR等技術檢測血液中的登革熱病毒核酸,若結果為陽性,可明確診斷,且能早期快速診斷。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做好防蚊滅蚊措施,如使用蚊帳、蚊香,清理積水容器等,減少蚊蟲滋生。若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