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癤子常由外耳道皮膚毛囊或皮脂腺被細菌感染、挖耳損傷、外耳道潮濕、不良的耳部衛生習慣、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 細菌感染:外耳道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易被葡萄球菌等細菌侵入,當局部抵抗力下降時就會引發感染形成耳癤子。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避免污水進入,可降低感染風險。若已感染,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治療。
2. 挖耳損傷:頻繁或用力挖耳會破壞外耳道皮膚的完整性,使細菌容易侵入引發炎症。應改掉頻繁挖耳習慣,使用乾淨柔軟工具且動作輕柔。出現損傷後,可塗抹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
3. 外耳道潮濕:洗頭、游泳後未及時清理外耳道積水,或因出汗多等致外耳道長期潮濕,利於細菌滋生。每次接觸水後及時用乾淨棉簽輕輕吸乾水分,保持外耳道乾爽。
4. 不良耳部衛生習慣:長期不清潔外耳道,耳垢堆積,易滋生細菌引發耳癤子。定期用溫和的耳部清潔產品適當清潔外耳道,但不要過度。
5. 過敏反應:接觸某些過敏原後,外耳道皮膚出現過敏,抵抗力下降易繼發細菌感染。明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過敏藥物及抗生素治療。
日常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潔衛生,避免不良挖耳習慣,減少耳部接觸過敏原及污水等。若出現耳部不適,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