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導致血容量不足的原因有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體液丟失、血液瘀滯、心肌抑制等。
1. 血管擴張:感染產生的炎性介質會使血管廣泛擴張,尤其是小血管。血管容積增大,而血液總量相對不變,大量血液淤積在擴張的血管內,有效循環血量減少,進而導致血容量不足。
2. 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細菌毒素等可損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使其通透性顯著提高。血漿成分滲出到組織間隙,造成血液濃縮,循環血量減少,引發血容量不足。
3. 體液丟失:感染性休克常伴有高熱、嘔吐、腹瀉等症狀。高熱會通過皮膚和呼吸加快水分散失;嘔吐和腹瀉則直接導致大量消化液丟失,使體內液體量減少,引起血容量不足。
4. 血液瘀滯:休克時微循環障礙,血液流速減慢,紅細胞、血小板等容易聚集,導致血液在微循環中瘀滯,不能參與有效循環,使有效循環血量降低,造成血容量不足。
5. 心肌抑制:感染產生的毒素可抑制心肌收縮力,使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心臟不能將足夠的血液泵入循環系統,導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也會加重血容量不足的情況。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增強自身免疫力。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時就醫並積極治療,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和進行相關治療,避免病情發展到感染性休克階段,減少血容量不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