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以手、足、口等部位散髮性皮疹和皰疹為主要特徵,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等。
一、手足口病症狀:手足口病通常有3 - 7天潛伏期,之後進入發病期。初期可能出現發熱、食慾不振、疲倦、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症狀。隨後,口腔黏膜會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多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齶等處,疼痛明顯,影響進食。手、足、臀部、腿部等部位會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者症狀較輕,僅有皮疹或皰疹,無發熱;少數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建議一般治療方面,患病期間要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注意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飲食上給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口腔疼痛明顯者,可在進食前用利多卡因漱口緩解疼痛。藥物治療上,針對發熱,體溫在38.5℃及以上,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熱藥物;還可使用干擾素α噴霧或霧化,有助於抗病毒、緩解症狀。若出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嚴重併發症,需及時住院治療,採取相應的對症支持治療措施,如降低顱內壓、維持呼吸循環穩定等。
患病期間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體溫、精神狀態、呼吸、皮疹等情況。若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肢體抖動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同時,注意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破潰感染。家長要做好家庭護理,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