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脫屑,治療以抗生素為主。
一、猩紅熱表現:
1. 前驅期症狀:起病急驟,發熱,體溫可高達38℃-40℃,伴有頭痛、咽痛、食慾減退、全身不適等症狀。咽喉部位紅腫疼痛明顯,吞咽時疼痛加劇。
2. 出疹期表現:發熱後1-2天開始出疹,從耳後、頸部、上胸部開始,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特點為瀰漫性充血的皮膚上出現分布均勻的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伴有癢感。在皮膚褶皺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等部位,皮疹密集,形成紫紅色線條,稱為帕氏線。面部潮紅,口周蒼白,形成口周蒼白圈。
3. 恢復期症狀: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一般2-4天退盡,疹退後開始脫皮,脫皮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輕者呈糠屑樣,重者可呈大片狀脫皮。
2.猩紅熱建議
1. 一般治療:患者需臥床休息,多飲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溫鹽水漱口。
2. 藥物治療:青霉素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一般用藥24小時後可退熱,皮疹消退。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頭孢菌素等藥物。療程一般為7-10天。
治療期間應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確保足夠的療程以徹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病情反復或出現併發症。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體溫、皮疹、有無頭痛、關節痛等異常表現,若有異常及時就醫。同時,患者在疾病未痊癒前應隔離,避免傳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