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天的寶寶喝母乳頻繁吐奶,可能是餵養不當、胃食管反流、消化不良、腸道感染、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調整餵養方式、體位治療、藥物治療、抗感染治療、手術治療等。
1. 餵養不當:餵奶過快、過多,寶寶在吃奶過程中吸入過多空氣,或者餵奶後頻繁翻動寶寶等,都可能導致吐奶。餵奶時應盡量讓寶寶含住整個乳暈,避免吸入過多空氣,餵奶後將寶寶竪抱,輕拍背部,排出胃內空氣,且餵奶後不要立即讓寶寶劇烈活動或平躺。
2. 胃食管反流:新生兒食管下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容易出現胃食管反流,引起吐奶。平時可採取頭高腳低的體位,即上半身抬高 30°左右,睡眠時可將床頭抬高,以減少反流,隨著年齡增長大多可自行緩解。
3. 消化不良:寶寶胃腸功能較弱,母乳成分改變、母親飲食過於油膩等都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而吐奶。母親要注意調整飲食,避免食用過於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適當給寶寶服用益生菌等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化。
4. 腸道感染:病毒、細菌等感染腸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導致吐奶。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對症治療即可;若是細菌感染,需要根據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5.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這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幽門肌層肥厚使幽門管腔狹窄,導致吐奶,且吐奶呈進行性加重,多在出生後 2 - 4 周出現。確診後一般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解除幽門梗阻。
日常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吐奶情況,包括吐奶的頻率、量、性狀等,還要關注寶寶的精神狀態、食慾、體重增長等。若吐奶情況持續不緩解或伴有發熱、精神萎靡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後續治療和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