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管和胰管等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臨床急症。多種因素可導致這一情況發生,比如消化性潰瘍,潰瘍侵蝕周圍血管,致使血管破裂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多見於肝硬化患者,門靜脈壓力升高使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曲張靜脈一旦破裂,出血往往較為凶猛;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常因藥物、應激等因素損傷胃黏膜,引發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表現多樣。輕者可能僅出現黑便,大便顏色呈柏油樣,質地黏稠且發亮;重者則會出現嘔血,嘔吐物可為鮮紅色或暗紅色,還可能伴有頭暈、乏力、心慌、出汗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休克,危及生命。出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後,需及時就醫。醫生一般會進行詳細檢查,明確出血原因和部位,並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如藥物止血、內鏡下止血、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慎用可能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如需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要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定期復查,遵循醫生的建議,以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