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主要包括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遺傳因素、體質因素、基因突變以及其他因素等。1. 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長期的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發病因素。雌激素可以促進子宮內膜的增生,如果沒有孕激素的拮抗,子宮內膜會持續增生,增加癌變的風險。常見於無排卵性疾病如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徵、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以及絕經後長期的單一雌激素治療等情況。2. 遺傳因素:約2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綜合徵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高,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點是錯配修復基因的突變,導致細胞的DNA修復功能缺陷,增加了癌症的發生風險。林奇綜合徵Lynch syndrome也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密切相關。3. 體質因素: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被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徵。肥胖者體內脂肪過多,會增加雌激素的儲存,同時芳香化酶活性增強,使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的量增加,導致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內分泌代謝紊亂,也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癌變的風險。4. 基因突變:一些基因突變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關。例如,PTEN基因的突變在子宮內膜癌中較為常見,它可以導致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失控,促進腫瘤的形成。PIK3CA、K-ras等基因突變也可能在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發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5. 其他因素:長期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其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還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有關,但這些因素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對於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和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包括B超、子宮內膜活檢等,有助於早期發現和診斷子宮內膜癌。對於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應更加重視定期檢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等,也有助於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