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退燒藥,還是反反復復發燒,可由多種原因導致,主要包括藥物未起效、機體缺水及合併感染等因素,可採取對應處理措施,如等待藥物發揮藥效或更換藥物、增加飲水量、輔助降溫及抗感染治療等。1、等待藥物發揮藥效或更換藥物:部分藥物可能需要在服藥後1-1.5h逐漸發揮退燒作用,如果體溫未出現降低,可以先暫時觀察,建議安靜休息,若一段時間後仍未起到明顯降溫作用,可在醫生指導下更換退燒藥物;2、增加飲水量:機體在缺水的情況下,不能及時排汗,導致體溫無法降低,建議患者在服用退燒藥後,多喝溫開水,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以加快排汗,有利於體溫降低;3、輔助降溫:常採取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酒精擦浴、敷冰袋等,有利於體溫降低。可將無菌紗布或乾淨毛巾浸濕後擰至半乾,依次擦拭額頭、面頰、頸部、大動脈、腋下、腹股溝以及四肢等部位,通過水分蒸發帶走機體多餘熱量,促使體溫降低。此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室溫,避免開窗通風,擦拭完畢後注意保暖;4、抗感染治療:患者可能合併嚴重的細菌感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體溫較難降低,並且會出現反反復復發熱,服用退燒藥的同時要根據感染的菌種,遵醫囑選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另外,如果發熱症狀超過3天未出現明顯緩解,建議及時到醫院就醫,查明病因後進行針對性治療,避免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