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出血傾向、關節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等。
1. 發熱:通常起病急驟,體溫可在24小時內迅速升至39℃甚至更高,發熱可持續3-7天,部分患者熱型不規則,可呈雙峰熱或稽留熱等,發熱時還常伴有畏寒、頭痛等不適。
2. 皮疹:多在發熱後2-5天出現,可表現為多種形態,如麻疹樣、猩紅熱樣、斑丘疹等,皮疹分布廣泛,可累及四肢、軀乾等部位,一般持續3-4天消退,部分患者消退後可伴有皮膚瘙癢。
3. 出血傾向:可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瘀點瘀斑等,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出血症狀的嚴重程度因個體差異有所不同。
4. 關節肌肉疼痛:患者常感全身關節、肌肉酸痛,疼痛較為劇烈,尤其是在活動時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續較長時間。
5. 淋巴結腫大:全身多個部位的淋巴結可出現腫大,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腫大的淋巴結質地柔軟,活動度可,一般無明顯壓痛。
感染登革熱後要及時就醫並隔離治療。治療期間需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飲食上選擇清淡、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多補充水分。密切關注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病情加重跡象,如嚴重出血、持續高熱不退等,應立即告知醫生,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按時服藥,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