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被咬的地方通常會癢。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急性蟲媒傳染病。伊蚊叮咬人體時,會向皮膚內注入唾液,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和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會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免疫系統識別這些外來物質後,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比如組胺。組胺會使皮膚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導致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症狀。
當感染登革熱後,身體處於病毒感染引發的病理狀態,此時被伊蚊叮咬,身體的免疫反應可能會更為強烈。不僅叮咬部位會出現瘙癢,還可能伴有疼痛、紅斑等表現。而且登革熱本身會引起一系列症狀,如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等,這些症狀與叮咬處的不適相互疊加,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登革熱很重要。要注意清理居住環境中的積水,因為伊蚊喜歡在積水中產卵。外出時可穿著長袖衣物、塗抹防蚊驅蚊產品,減少被伊蚊叮咬的機會。若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蚊蟲叮咬史,以便準確診斷和治療,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後續的護理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