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出血熱不是出血性登革熱。
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為嚙齒類動物,如黑線姬鼠、褐家鼠等。病毒通過鼠類的排泄物,如尿液、糞便、唾液等污染環境,人接觸後經呼吸道、消化道、破損皮膚黏膜等途徑感染。患病後會出現發熱、出血傾向、腎臟損害等一系列症狀。
出血性登革熱則是由登革病毒引起,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伊蚊在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動物後,病毒在其體內繁殖,再叮咬其他人時將病毒傳播開來。患者除了有發熱、皮疹等表現外,還會有出血傾向,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二者在病原體、傳播途徑、臨床表現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日常生活中,預防出血熱要注意防鼠、滅鼠,避免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預防出血性登革熱要做好防蚊、滅蚊工作,清理積水,減少伊蚊滋生場所。若出現發熱、出血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接觸史,以便明確診斷並接受規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