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偏低常見原因有營養不良、肝臟疾病、腎臟疾病、腸道吸收不良、大面積燒傷等。
1. 營養不良: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長期飲食中蛋白質含量過少,或因胃腸功能差無法充分吸收。可調整飲食,增加富含優質蛋白食物攝入,如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必要時使用營養補充劑。
2. 肝臟疾病:肝臟是合成蛋白質重要場所,肝炎、肝硬化等病變影響蛋白質合成。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肝功能,同時保證充足熱量和蛋白質供應,根據病情調整飲食。
3. 腎臟疾病:如腎病綜合徵,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丟失。控制蛋白尿,使用藥物減少蛋白漏出,根據腎功能調整蛋白質攝入量,選擇優質低蛋白飲食。
4. 腸道吸收不良:腸道炎症、腫瘤等影響蛋白質吸收。治療腸道疾病,改善腸道功能,必要時採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
5. 大面積燒傷:大量血漿滲出,蛋白質丟失。及時處理燒傷創面,補充足夠蛋白質和液體,維持身體正常代謝。
日常要注意保持均衡飲食,保證蛋白質攝入。定期體檢,及時發現潛在疾病並治療。若因疾病導致蛋白質偏低,需嚴格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治療和飲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