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針後出血可能是傷口張力過大、凝血功能異常、傷口感染、縫線鬆動、劇烈活動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調整傷口張力、改善凝血功能、控制感染、重新固定縫線、限制活動等。
1. 傷口張力過大:若縫針部位受到過度牽拉,導致傷口張力增大而出血。應及時調整傷口的張力,可通過重新包扎、使用輔助固定裝置等方式減輕對傷口的牽拉,避免進一步出血。同時密切觀察傷口情況,若出血持續不止,需及時就醫重新處理傷口。
2. 凝血功能異常:某些疾病或藥物影響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出現問題,引起縫針後出血。需進行凝血功能相關檢查,明確病因。遵醫囑使用維生素 K1 注射液、氨甲環酸片、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藥物改善凝血功能,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以從根本上解決凝血異常問題。
3. 傷口感染:細菌等病原體入侵傷口引發感染,炎症刺激可導致局部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進而引起出血。要加強傷口的清潔與消毒,保持傷口乾燥。遵醫囑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藥物控制感染,必要時口服抗生素進行全身治療。
4. 縫線鬆動:縫線在縫針後可能因各種原因出現鬆動,導致傷口閉合不佳而出血。需由專業醫護人員重新檢查縫線情況,對鬆動的縫線進行重新固定或調整,確保傷口緊密閉合,防止繼續出血。
5. 劇烈活動:縫針後過早或過度劇烈活動,會使縫針部位受到震動、摩擦等,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應立即停止劇烈活動,讓受傷部位得到充分休息。對出血部位進行適當壓迫止血,若出血嚴重,需盡快前往醫院處理。
縫針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用力,減少對傷口的刺激。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換藥和復查,及時瞭解傷口的愈合情況。若出現傷口紅腫、滲液、發熱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