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皮膚病變症狀有皮膚感染、皮膚瘙癢、糖尿病性大皰、糖尿病性皮疹、糖尿病性硬腫症等。
1. 皮膚感染: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處於較高水平,為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滋生創造了良好環境,易引發皮膚感染,如癤、癰等細菌感染性皮膚病,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有膿頭;也常出現股癬、體癬等真菌感染,症狀是皮膚出現紅斑、脫屑、瘙癢。
2. 皮膚瘙癢:高血糖會使皮膚組織內的滲透壓改變,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皮膚瘙癢。全身性瘙癢較為常見,患者常忍不住搔抓,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且搔抓後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增加感染風險。
3. 糖尿病性大皰:多突然發生,皰壁薄、透明,內含清亮液體,大小不一,常見於手足部位。一般無明顯疼痛或瘙癢感,數周內可自行愈合,但容易反復發作。
4. 糖尿病性皮疹:表現為邊界清晰的暗紅色丘疹,大小相對一致,常分批出現,好發於下肢脛前。皮疹可持續數周或數月,消退後可能留下色素沈著。
5. 糖尿病性硬腫症:主要表現為皮膚增厚、變硬,常見於頸部、上背部。皮膚外觀呈蠟樣光澤,病變處活動度可受限,一般無明顯疼痛。
1型糖尿病患者日常要嚴格控制血糖,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皮膚損傷。一旦發現皮膚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