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闡述消化道出血量不同程度的判斷方法以及相應的臨床表現。
一、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斷:
1. 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 - 10ml。此時出血量較少,肉眼無法觀察到糞便顏色改變,但通過特殊檢測可發現。
2. 黑便:當每日出血量達50 - 100ml以上時,可出現黑便。因血紅蛋白中的鐵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使糞便呈黑色,且質地較軟,表面有光澤,類似柏油,故又稱柏油樣便。
3. 嘔血:胃內積血量達250 - 300ml時可引起嘔血。若出血速度快、量較多,嘔出的血液多為鮮紅色或暗紅色;若出血速度慢、量較少,血液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經胃酸作用後,嘔出物可呈咖啡渣樣。
4. 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當出血量超過400 - 500ml時,可出現頭暈、乏力、心慌、出汗等症狀;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1000ml,可出現休克表現,如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
2.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
1. 嘔血與黑便:這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徵性表現,如上述,不同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可導致嘔血和黑便的不同特點。
2. 貧血及血象變化:急性大量出血後均有失血性貧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與血細胞比容可無明顯變化。一般在出血後3 - 4小時才出現貧血。
3. 發熱:多數患者在消化道出血後24小時內出現低熱,一般不超過38.5℃,可持續3 - 5天。
4. 氮質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後,由於大量血液蛋白質的消化產物在腸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濃度可暫時升高,稱為腸源性氮質血症。
消化道出血情況複雜,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醫生會綜合多方面因素準確判斷出血量並制定治療方案。患者需嚴格遵醫囑,積極配合檢查與治療,包括飲食調整、按時服藥等,以促進病情恢復,防止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