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問題旨在瞭解戊肝的臨床表現以及對其進行診斷所依據的原理。
一、戊肝的臨床表現:
戊肝的潛伏期通常為2 - 9周,平均6周左右。多數患者起病較急,前驅期常有發熱、乏力、食慾減退、厭油、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類似感冒或急性胃腸炎。黃疸期可出現尿色加深如濃茶樣,繼而鞏膜、皮膚出現黃疸,部分患者可有皮膚瘙癢。同時,肝臟可能腫大,有壓痛及叩擊痛。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發展為重型戊肝,出現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症狀,如頻繁嘔吐、腹脹,黃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甚至出現肝性腦病、腹水等表現。還有部分患者症狀相對較輕,僅有輕微的乏力、食慾不佳等,甚至無明顯自覺症狀,僅在體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
2.戊肝的診斷原理:
戊肝的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綜合判斷。流行病學方面,若患者有不潔飲食史,尤其是食用過被污染的水、食物等,增加感染戊肝病毒的風險。臨床表現上,出現上述典型的症狀體徵可作為診斷線索。實驗室檢查是診斷的關鍵,血清抗 - HEV IgM陽性是近期感染戊肝病毒的重要標誌,若同時抗 - HEV IgG陽性,更支持戊肝診斷;若抗 - HEV IgM陰性,而抗 - HEV IgG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也有助於診斷。檢測血清中戊肝病毒RNA,若為陽性,可確診戊肝病毒感染。肝功能檢查可發現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升高,膽紅素升高等,輔助判斷肝臟損傷程度。
戊肝患者確診後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隔離治療,臥床休息,避免勞累。飲食上保證足夠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攝入。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肝功能等指標,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