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標題意圖是詢問痛風產生的原因以及發病時所呈現出的症狀表現。
一、痛風的病因:
痛風主要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高嘌呤飲食是常見病因之一,長期大量食用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等高嘌呤食物,會使體內嘌呤攝入過多,經過代謝生成大量尿酸,超出身體排泄能力,導致尿酸在體內蓄積。自身代謝異常也會引發痛風,部分人因遺傳因素,體內參與嘌呤代謝的關鍵酶活性異常,使得嘌呤代謝過程出現問題,尿酸生成增多。腎臟排泄功能障礙同樣不容忽視,當腎臟出現疾病,如腎功能不全時,尿酸排泄能力下降,尿酸在血液中濃度升高,進而引發痛風。某些藥物也可能影響尿酸代謝,如噻嗪類利尿劑等,長期使用會導致尿酸排泄受阻,誘發痛風。
2.痛風的臨床表現:
急性發作期是痛風較為典型的表現階段,多在夜間突然起病,受累關節劇痛,常見於第一跖趾關節,也可累及足背、足跟、膝關節等。關節局部會出現紅腫、發熱、壓痛明顯,活動受限,疼痛程度劇烈,患者常難以忍受。間歇期時,在兩次發作之間,患者症狀可完全緩解,如同常人,但尿酸水平依然較高,隨時可能再次發作。慢性期則是由於長期高尿酸血症,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及周圍組織沈積,導致關節骨質破壞、畸形,功能嚴重受損,還可能形成痛風石,常見於耳廓、關節周圍等部位,外觀為大小不一的黃白色結節,質地較硬,破潰後可流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
痛風患者日常要嚴格控制飲食,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入,多飲水促進尿酸排泄,戒煙戒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定期監測尿酸水平,按醫囑規律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若出現不適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