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促血栓形成作用的因素有內皮細胞損傷、血流狀態改變、血液凝固性增加等。
1. 內皮細胞損傷:正常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抗凝作用,但當受到如機械性損傷、感染、炎症等刺激時,內皮細胞功能發生改變。它會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同時失去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能力,使得血小板易於黏附、聚集在受損處,啓動凝血過程,促進血栓形成。
2. 血流狀態改變:血流緩慢或血流產生漩渦等異常狀態會影響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正常流動分布。血流緩慢時,凝血因子在局部堆積,不能被正常稀釋和清除,同時血小板也容易在局部停留、黏附,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例如長期臥床、靜脈曲張患者,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
3. 血液凝固性增加:某些疾病或生理狀態下,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血物質減少,導致血液凝固性升高。如妊娠、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等,會使血液中凝血因子濃度相對增加,抗凝物質相對不足,促使血栓形成。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以促進血液循環。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和管理,定期體檢,監測身體指標,降低血管壁促血栓形成的風險,預防血栓相關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