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的表現有肢體無力、肌肉萎縮、感覺障礙、反射異常、大小便失禁等。
1. 肢體無力:是癱瘓最常見的表現,可累及單側肢體,出現偏癱;也可累及雙側肢體,如截癱或四肢癱。程度從輕微的活動受限到完全不能活動不等,嚴重影響正常的運動功能。
2. 肌肉萎縮:長期癱瘓後,由於肌肉缺乏運動刺激,會逐漸出現萎縮。表現為肌肉體積變小,力量進一步減弱,外觀上可見肢體變細。
3. 感覺障礙:部分癱瘓患者會伴有感覺異常,如肢體麻木、刺痛、燒灼感等,還可能出現感覺減退或喪失,對冷熱、疼痛等刺激反應遲鈍。
4. 反射異常:正常的生理反射可能減弱或消失,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也可能出現病理反射,如巴賓斯基徵陽性等,這些反射的改變有助於判斷神經系統損傷的部位。
5. 大小便失禁:當癱瘓影響到脊髓或腦部控制排尿、排便的神經中樞時,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癱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護理,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預防壓瘡;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定期復查,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和用藥,積極配合康復治療,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