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完血腫了可能是穿刺損傷血管、按壓不當、凝血功能異常、感染、過敏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冷敷、加壓包扎、藥物治療、抗感染治療、抗過敏治療等。
1.穿刺損傷血管:穿刺過程中可能損傷血管壁,導致血液滲出形成血腫。應立即停止穿刺操作,局部冷敷以減少出血和腫脹,如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血腫處,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數次。遵醫囑用藥,如雲南白藥膠囊、三七片、活血止痛膠囊。
2.按壓不當:抽完血後按壓時間不足或按壓位置不準確,可引起血腫。需重新正確按壓,用手指或棉簽在穿刺點上方持續按壓 3 - 5 分鐘,直至出血停止。
3.凝血功能異常:某些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如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容易導致血腫形成。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等。遵醫囑用藥,如維生素 K1 片、氨甲環酸片、酚磺乙胺膠囊。
4.感染:穿刺部位發生感染,可引起局部紅腫、疼痛、血腫等。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潔乾燥,避免沾水。如出現感染症狀,應及時應用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呋辛酯片、羅紅霉素膠囊。
5.過敏:對穿刺使用的消毒劑或敷料等過敏,也可能導致局部腫脹、血腫。應去除過敏原,局部塗抹抗過敏藥物,如爐甘石洗劑、糠酸莫米松乳膏、氯雷他定片。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穿刺部位,避免碰撞和摩擦。如果血腫持續不消退或出現疼痛加劇、發熱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