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子宮的變化有子宮體積縮小、子宮肌纖維縮復、子宮內膜再生、子宮血管變化、子宮下段及宮頸變化等。
1.子宮體積縮小:胎盤娩出後,子宮開始逐漸恢復到孕前狀態,體積逐漸縮小。產後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產後10天子宮降至骨盆腔內,腹部檢查觸不到宮底,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妊娠前大小。
2.子宮肌纖維縮復:子宮體肌纖維不斷縮復,主要表現為肌細胞的胞漿蛋白質被分解排出,胞漿減少,肌細胞的長度和體積明顯縮小。
3.子宮內膜再生:胎盤、胎膜從蛻膜海綿層分離娩出後,遺留的蛻膜分為兩層,表層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形成惡露的部分自陰道排出。接近肌層的子宮內膜基底層逐漸再生新的功能層,內膜緩慢修復,約產後第3周,除胎盤附著部位外,宮腔表面均由新生內膜覆蓋;產後6周後胎盤附著部位全部修復。
4.子宮血管變化:胎盤娩出後,胎盤附著面立即縮小至原來的一半,開放的子宮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受壓變窄,數小時後在正常凝血功能作用下形成血栓,出血量逐漸減少直至停止。
5.子宮下段及宮頸變化:產後子宮下段肌纖維縮復,逐漸恢復為非妊娠時的子宮峽部。胎兒娩出後,宮頸外口如袖口狀,產後2~3天宮口可容2指,產後1周宮口關閉,宮頸管復原,產後4周左右宮頸管恢復至妊娠前狀態。
為了促進產後子宮的恢復,產後應嚴密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徵及陰道出血情況,預防產後出血和感染。飲食應多樣化、富含營養,保證足夠熱量和水分。推薦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適當補充鐵劑和維生素,有助於身體恢復。